山东特产:曲阜香酥煎饼
在孔子故里曲阜,香酥煎饼不仅是果腹之食,更是一部摊在鏊子上的文明简史。早至春秋时期,鲁地先民便以黍米为浆,在烧热的石板上烙出薄饼,称为“鏊食”。《论语》中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的儒家饮食观,或许正源于这方水土对简朴食物的极致雕琢。明清时期,孔府宴席将其列为“敬圣茶点”,以酥脆煎饼配三套汤,成为衍圣公待客的雅趣。如今,曲阜古城街巷间仍传唱着“一张煎饼一卷书”的民谣,将“食礼”与“诗礼”熔于一炉。曲阜香酥煎饼的奥义,藏在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的匠心中:
泉水调浆:取尼山圣水调和鲁西南小麦、沂蒙山小米、微山湖菱角粉,三色杂粮按“儒家中和”比例混合,发酵后浆如绸缎;
阴阳火候:铸铁鏊子烧至“七分阳火三分阴”,老师傅以竹蜻蜓旋浆成圆,瞬息间水分蒸腾,薄如蝉翼的饼身透出麦香;
酥化秘技:起鏊后趁热叠成十六层,麻油刷缝炭火慢烘,形成千层酥脆,入口即化却片片分明,暗合“君子和而不同”的儒家哲思。
老字号“潘家鏊子”第四代传人潘守正说:“摊煎饼要如写小楷,心静手稳,多一分力则焦,少一分火则生。”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