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品名称 | | |
三下锅 | 肥肠、猪肚、牛肚混炒,加干辣椒、花椒爆香,配酸萝卜提味 | 明代抗倭时期屯兵军粮演变而来,现升级为“干锅三下锅”“汤锅三下锅”两种吃法 |
土家腊肉 | 选用农家土猪,经30天柏枝熏烤,脂肪呈半透明琥珀色,瘦肉呈玫瑰红 | 土家族“杀年猪”习俗的产物,熏制时需在火塘上悬挂3个月以上 |
岩耳炖土鸡 | 悬崖岩耳与散养土鸡慢炖4小时,汤色金黄,岩耳脆滑如木耳 | 岩耳采摘需“蜘蛛人”攀岩作业,曾是贡品,现年产量不足5吨 |
酸酢鱼 | 小鱼裹糯米粉发酵后油炸,外皮酥脆,内里酸香 | 乌龙山地区渔民保存鲜鱼的传统方法,发酵需7天,需严格控温防腐 |
血豆腐 | 豆腐与鲜猪血混合,加花椒、辣椒塑形熏制,断面呈蜂窝状 | 土家族“红白喜事”必备菜品,象征“红红火火” |
社饭 | 糯米、野蒿菜、腊肉丁混合蒸制,蒿香浓郁 | 农历“社日”祭祀食品,现发展为四季可食的特色主食 |
合菜 | 胡萝卜丝、木耳丝、肉丝等九种食材快炒,色彩斑斓 | 土家族宴席“九大碗”头菜,寓意“十全十美” |
枞菌油 | 新鲜枞菌油炸后封存,菌油可用于拌面、炒菜 | 仅在8-9月雨季采摘,1斤鲜菌仅得3两菌油,堪称“液体黄金” |
打鼓皮 | 牛骨连接处的脆骨切块,加红椒、山胡椒油爆炒,口感脆嫩 | 旧时屠夫私藏的美味部位,现成为夜宵摊爆款 |
葛根粉 | 野生葛根磨浆沉淀制成,冲调后呈透明胶状,可加蜂蜜、炒米 | 武陵山脉特有植物,具有清热降火功效,年产量约200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