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2|回复: 0

厦门凤梨酥:一口酥香里的闽南风情长卷

[复制链接]

49

主题

2

回帖

183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183
发表于 3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在厦门,有一种点心,只需轻轻咬上一口,那酥香便在唇齿间散开,仿佛带着半座城的闽南风情,它就是厦门凤梨酥。

厦门凤梨酥的诞生,背后是一段跨越山海的奇妙故事。清末民初,闽南地区的人们为了谋生,纷纷下南洋闯荡。在异国他乡,他们发现了东南亚盛产的凤梨(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菠萝)。这些闽南游子心中始终牵挂着故乡,于是便将凤梨与家乡的糕饼制作技艺巧妙结合,创造出了以凤梨为馅的独特甜点。时光流转,到了20世纪中叶,归国的华侨们带着这份独特的风味回到了厦门。他们将凤梨酥与本地的“糕仔”工艺相融合,经过不断地改良和尝试,最终形成了如今皮酥馅糯的厦门凤梨酥。在闽南语里,“凤梨”和“旺来”读音相近,所以这款点心被赋予了“兴旺吉祥”的美好寓意。从此,它便成为了厦门人婚嫁、乔迁等重要场合必备的伴手礼,也在鼓浪屿的侨乡文化中留下了甜蜜而深刻的印记。
制作一块地道的厦门凤梨酥,那可是一门讲究的技艺,需要经过18道工序的精心打磨。先说说这酥皮,它可是有着黄金比例的。师傅们会将新西兰黄油和本地猪油巧妙混合,再揉入咸鸭蛋黄粉,经过反复揉制,才成就了“酥而不碎、入口即化”的独特口感。再看看这馅料,选用的是漳州“台农17号”土凤梨。师傅们会手工削去凤梨的刺,切成细丝,然后放入铜锅中,用柴火慢慢熬煮8个小时。在这个过程中,凤梨的果胶自然凝结,既保留了凤梨的纤维感,又保留了那股微酸的果香,让人回味无穷。最后,师傅们还会在酥皮上模印出龙凤、鹭鸟、南音琵琶等具有闽南特色的图腾,小小的一块凤梨酥,方寸之间尽显闽南文化的魅力。有经验的老匠人常说:“机器做的酥皮像纸,手擀的才有魂。”在鼓浪屿内厝澳的老作坊里,至今还保留着百年红砖灶台。师傅们用木炭烘烤凤梨酥,木炭的余温让酥皮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焦香,这种古早味是工业生产线永远无法复制的。
在厦门,凤梨酥不仅仅是美味的点心,它还是市井生活与文化艺术的完美交织。在第八市场的“阿吉仔”,这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铺。每天清晨,店里就会飘出阵阵香气,阿公阿嬷们早早地就来排队,只为抢购刚出炉的凤梨酥。油纸包裹着的凤梨酥,热气腾腾,弥漫着浓浓的市井温情。而在鼓浪屿的“赵小姐的店”,凤梨酥被装进了复古的铁盒里,盒子上还印着漆线雕纹样,并附上一张南音CD,打造出了一种“可听可食”的独特文化伴手礼。在沙坡尾艺术西区,年轻的主理人以凤梨酥为灵感,大胆创新,推出了“凤梨酥咖啡”“酥皮冰淇淋”等新奇的产品,让传统点心摇身一变,成为了国潮的代表符号。甚至还有文人墨客为凤梨酥赋诗:“酥皮轻破黄云软,凤髓初融玉露香”,将闽南的风味都写进了诗行之中。
厦门凤梨酥,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点心。它从南洋游子的乡愁信物,变成了鹭岛儿女招待宾客的佳礼,承载着闽南人“爱拼敢赢”的务实精神,也蕴含着“落叶归根”的柔情。它的外皮酥脆,就像海浪拍打礁石般有力;内馅绵软,好似鼓浪屿午后那温暖的阳光。当旅人轻轻咬上一口,舌尖上弥漫开的不仅仅是凤梨的酸甜滋味,还有骑楼街巷的市井喧闹声、侨乡老宅斑驳的往事,以及鹭江道那永不褪色的潮声。
Tips
手工制作的凤梨酥酥脆期只有7天,所以建议你在离开厦门的前一天购买,这样才能品尝到它最美味的口感。另外,还有一种隐藏吃法,那就是配上一杯武夷山大红袍,茶香可以解去凤梨酥的油腻,让酥香更加绵长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小橙子特产网 ( 湘ICP备11009212号-1 )

GMT+8, 2025-5-22 02:49 , Processed in 0.047578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